【別急著辭職,除非你已經做好準備。】
有個二十多歲的女性來到門診,她的職業是護理師。
她說:「我工作壓力很大,日夜輪班讓我身體出了很多毛病。一直拖下去不是辦法,我想辭職。」
她全身緊繃,眉頭深鎖,這問題已經困擾她很久。
我說:「辭職之後,你要做什麼?」
她說:「想先休息幾天,我有些積蓄,能夠撐一陣子。」
我對她說:「你的工作提供你一種保護,一個身份。你現在是『在醫院裡辛勞照顧患者的護理師』。這工作不但提供你收入,提供你尊嚴,還代表你的身份。如果辭掉工作,你是什麼呢?」
—
生活有各種面向:一個人在家庭裡的身份、社會中的身份、人際間的身份、親密關係中的身份等。而其中,「工作」也代表一個人的身份。
林老師、張律師、王經理,這些職稱幾乎取代一個人的姓名,取代他們本來的樣貌。
正因如此,當壓力來自於工作時,很多人會想要儘早離開,卻忘了辭去工作的同時,也離開這工作所代表的身份。
因為離開工作,可能會導致一個恐怖的感覺:「除去工作的身份,我是什麼呢?」
當林老師離開學校,他是什麼呢?他平時熟悉鄰里、親切且頻繁地與他人互動嗎?他怎麼無償熱心地幫助他人?他如何獲得他人的尊敬與信賴?
所以,我通常會建議正在面臨巨大壓力的患者,在壓力解除前,不要輕易辭職。至少要先給自己一些時間,多找些人聊聊,確定了之後再作打算。
「壓力就來自於工作啊!不辭職,怎麼解除壓力呢?」有人會這麼問。
幾個建議:
1.請假休息。
人都需要休息。不離開工作場景,根本無法放鬆,更別提休息。試著離開幾天,讓身心放鬆一下。
2.請假時要能確實放空或轉移注意力。
如果請假在家,還一直想工作的事情,根本無助於放鬆。這時需要另外找事轉移注意力。在適當的狀態下,可依照醫師處方服用藥物,協助放鬆精神。
3.儲備力氣後,開始尋求他人建議。
所謂尋求他人建議,主要指「專業建議」。如果一名勞工要離職,相關的勞工權益能不能獲得保障,這要詢問相關人士。如果壓力來自於員工跟公司之間的糾紛,更要先進行法律諮詢,再來討論離職問題。
4.提出辭呈前,先找工作。
先找好工作,了解外界環境。如果外界環境差,會讓自己比較珍惜現況。如果外界環境好,轉職管道順暢,會讓自己較無後顧之憂。
5.尋求情緒支持。
很多人在情緒壓力下卻找不到任何可傾訴的對象,讓壓力不斷累積。或著更常見的是,平常吐苦水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組長、主管。現在考慮離職,反而沒人可說。壓力跟情緒息息相關,情緒問題要從情緒面著手。尋求情緒支持,能讓自己多一分力量。
--
圖片來自於pixabay